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鼓楼修缮一年瓦片就滑落:文物守护不可“竣工”

时间:2025-05-20 21:31:00

□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5月19日,安徽省凤阳县明代中都鼓楼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迅速引发公众关注。据悉,该鼓楼于去年完成维修,竣工验收至今才一年多。由此引发网民质疑:为何鼓楼刚修好就出问题?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5月20日 羊城晚报·羊城派)

站在凤阳鼓楼下仰望,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建筑,曾是江淮大地的历史地标。六百余年的风雨侵蚀,让台基上的楼宇屡毁屡建,但2024年3月刚刚竣工验收的修缮工程,却在一年后因顶部瓦片大面积滑落登上热搜。烟尘四散的视频画面中,飞落的不仅是古建筑的碎片,更是一记关于文物保护的沉重叩问:修缮的终点,究竟是工程验收的句号,还是持续守护的起点?

据悉,鼓楼自2017年起便出现瓦片零星脱落的情况,2023年启动的维修项目合同金额约为341万元,设计、施工、监理流程看似严丝合缝。然而,竣工验收仅一年,便出现瓦片脱落现象。修缮后的瓦片滑落暴露出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文物保护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需要贯穿始终的责任担当和日常维护。

文物保护的本质,是让历史的记忆在现代生活中延续。鼓楼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而1995年重建的楼宇虽非原物,却承载着凤阳人对“中都谯楼”的文化想象。正如厦门鳌冠社区将清代古厝改造为“幸福院”,让老人在雕花门廊下品茶聊天,文物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当代生活的互动。凤阳鼓楼在修缮后若仅作为静态展品,缺乏持续的管理与活化,便难以避免“修旧如旧,却修而不活”的尴尬。当瓦片脱落时,许多围观群众举起手机记录而非惊慌逃离,恰恰反映出不少公众对文物的关切已从“远观”转向“共生”——他们的期许不只是建筑的完整,更是历史与当下交融的文化场景。

这场事故也为当下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不少县级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物往往面临着资金匮乏、管理粗放的困境。这些经历印证了文物“保护真空”的隐患,也揭示着一个道理:文物保护需要打破“抢救—坍塌—再抢救”的循环,转向预防性保护与可持续活化的双轨并行。对凤阳鼓楼而言,调查组的成立固然重要,但更需建立修缮后评估机制,将公众参与、数字监测纳入日常管理,让每一次修缮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播种”而非“补漏”。

当凤阳鼓楼的烟尘散去,我们当以更谦卑的姿态审视文物保护。它不应止于招标文件中的金额和工期,而应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六百年前,工匠在鼓楼台基上垒砌的不仅是砖石,更是凤阳城的文化脊梁;六百年后,接过这份遗产的我们,需要用制度的热忱与智慧,让每一块瓦片都成为通向历史的坐标,而非坍塌时的一声声叹息。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