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眸善睐,才貌兼备,踏入旗袍故都,丈量沈阳古建文脉!这便是1928年秋,初来沈阳并任教于东北大学的林徽因。留学美国归来的她,放弃清华大学邀约,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并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创立中国首个建筑系,为中国近代建筑学开了先河。
她的才智、她的美貌、她的气质,她所穿的旗袍,成为90多年前名门闺秀的模仿对象,更为后世摹绘了旗袍美韵。林徽因在沈阳的短短两年间(1928-1930年),以旗袍为符号,将东方美学与家国情怀交织成一段传奇。
风骨与风华
1928年,冬日的沈阳寒风裹挟着北方的凛冽,却未能掩盖一位年轻女子步履间的从容与优雅。她身着暗色棉质旗袍,外罩一件羊毛披肩,纤瘦的身影穿过东北大学灰砖砌成的教学楼,走向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讲堂。这便是初到沈阳的林徽因,更是日后的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文学家,亦是知识女性中以旗袍为铠甲、以学识为锋芒的典范。

30名学生,2名教授。彼时东北大学建筑系初创,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需承担全部课程。林徽因的旗袍口袋中常揣着写满教案的纸片,从《西方建筑史》到《中国营造法式》,她的课堂既有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飞扶壁,也有宋代《营造法式》的材分制度。学生眼中,她“站在讲台上,旗袍的丝质光泽与黑板的粉笔灰交织,仿佛将东西方文明缝合成一件华服”。

林徽因与梁思成。
这种着装的选择与她的学术使命形成呼应。她白天讲授“美术与建筑设计”,夜晚伏案绘制东大校徽草图。1929年,她以“白山黑水”为灵感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盾形轮廓如旗袍的方正襟怀,狼熊环伺的图案则如旗袍上暗涌的纹饰,无声诉说着国土沦丧的忧患。旗袍于她,既是身份的标识,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宣言。
文化与文物
彼时的沈阳被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称之为“前景很好的城市”。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不时漫步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流连于四平街边(中街)。她的旗袍选择,既体现了其作为“新月派”诗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将知识女性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得朴实无华。
林徽因在为学生讲授《美学与建筑设计》第一堂课时,把课堂设在了沈阳故宫大政殿前,这里没有特殊的装潢设计,却有古韵雕刻精华,更能展示出威严与雄壮之美。

东北大学首届建筑系学生刘致平、刘鸿典、赵正之等听得入神。这些日后的建筑大师们,回忆恩师林徽因有着颇深的记忆:她在任教期间常穿素色或浅色旗袍,搭配简洁的珍珠项链,既符合教师身份的庄重,又透露出江南女子的婉约。彼时的沈阳正处在日本的逆流之下,林徽因的旗袍风格却始终保持着中式剪裁的纯粹——立领紧贴修长的脖颈,斜襟盘扣一丝不苟,下摆开衩仅至小腿,既便于行走测绘,又恰如其分地展现知识分子的矜持。
曾几何时,夏日的天气里,她穿着淡雅旗袍,与梁思成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北陵。学生们回忆,她总将测绘工具抱在怀中,以免滑落,旗袍下摆常沾满泥土,却始终步履从容……
1930年,林徽因的肺病在沈阳的严寒中加剧,咳血染红了素色旗袍的衣襟。被迫返京疗养前,她将未完成的《沈阳古建筑调查报告》交给学生,旗袍袖口磨损的边线记录着无数个伏案之夜。离开东北大学那日,她特意换上初到沈阳时的旗袍,仿佛以服饰完成一场仪式性的告别。
如今,她所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仍在传延,而旗袍的轮廓早已融入中国现代的基因。当后人回想她身着厚棉旗袍立于沈阳的记忆,所见不仅是风雅,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挺直的脊梁——那衣褶间藏着的,是她丈量沈阳古建留下的脚步。


扫码阅读专题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