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科融合不足、课堂互动重形式轻实质、五育实施不均衡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学习兴趣。在这一背景下,以“浸润无痕,生长有力”为核心理念的沉浸式育人策略,成为推动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路径。我校自2017年起,系统开展沉浸式育人的实践探索,通过融课、浸境、智教、践拓四个维度,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育人新模式,有效促进五育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建设上,跨学科整合不够深入,情境化学习路径不连贯;校园文化中,符号化宣导为主,价值理念难转化为实际行为;课堂教学里,互动流于形式,对深度思维的引导和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较为欠缺;家校协同方面,信息传递多为单向,缺乏多维共育的情境和深度协作的机制。这些都导致“五育”在实践中相互割裂,育人成效不均衡。为破解这些难题,我校立足校本实际,以“浸润无痕,生长有力”的沉浸式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推进四维路径的构建与实施,旨在实现全域、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沉浸式育人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持续探索与深化:
(1)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理念引领:探索沉浸式育人模式(2017-2018年)
形成"情境触发-情感共鸣-行为内化-品格升华"的育人闭环。
②体系构建:构建沉浸式育人理论体系(2018-2021年)
完善“情境设计-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过程监控-效果评估”五步实施模型,实现模式规范化。
③模式推广:沉浸式育人体系推广阶段(2021-2025年)
形成“理论-实践-辐射”一体化发展格局。
(2)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融课—构建沉浸式课程体系:设计“家乡文化探索”等5大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思想立德、课程育德、课程载德、行为养德、行为养德、书香润徳、礼仪美德、感恩厚德、家校弘德的九德育心工程;通过精心设计主题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建构“一体双翼五环节”浸入式微班会模式,构建了沉浸式课程体系;

②浸境—营造沉浸式校园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五大主流文化体系,开展豫剧、剪纸、陶艺、武术等36类社团活动和“悦”读节、劳动节、家长节等九大节主题节庆活动,营造了沉浸式校园文化氛围;
③智教—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创客空间与无人机技术的融入,让学习跳出书本局限,开展《小小旅游推荐官》、《设计校园打卡地》和《爱生机万物,使万物生机》等9类项目化学习,打造了沉浸式PBL+教学模式;
④践拓—拓展沉浸式实践场域:深挖家校社资源,构建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7类劳动任务群,开展公益宣传、摆放自行车、探访老人等社会服务活动,传承拓印、刺绣、皮影戏、扎染、大汶口文化、泰山石敢当等18项非遗文化,拓展学思践悟行实践场域,锻造知行合一的育人共同体。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融课:构建沉浸式课程体系
学校以“家乡文化探索”为主题,开展跨学科课程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五育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劳动等学科协同设计,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实现知识联动与素养提升。同时,深化“德慧课堂”建设,推行“一课三情六步”教学模式,通过生活情、文化情、思辨情三类情境和六个教学环节,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融合。开发“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拓展学生学习边界,增强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
(二)浸境:营造沉浸式校园文化
学校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为三大路径,构建浸润式文化生态。在环境层面,打造德育长廊、心理减压角、学科主题展区等功能空间,实现“处处有文化,步步受熏陶”;在活动层面,依托“九大节”品牌活动体系,涵盖阅读、科技、数学、劳动、艺术、体育等主题,年覆盖率达98%以上,形成“月月有主题、人人能参与”的生动局面;在精神层面,通过校训解读、典型评选、主题仪式等渠道,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研满意度超过95%。
(三)智教: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
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项目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通过引入创客空间、无人机、AI等前沿技术,打破课堂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直观性与参与度,课堂知识吸收率提升37%。全面推行PBL+STEAM教育模式,设计如“樱你而来——樱桃节主题学习”“设计校园打卡地”等真实项目,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团队协作能力发展。构建“任务驱动、角色分工、多元评价”的小组合作机制,使学生沟通能力优良率达到89%,团队任务完成率提升至96%。
(四)践拓:拓展沉浸式实践场域
学校积极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行业认知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超5000小时,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指标优秀率提升至87%。构建“校园—家庭—社会”联动的劳动教育网络,推行校园岗位责任制、家庭劳动清单制和农耕体验活动,学生劳动技能达标率由65%升至92%。围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学雷锋志愿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塑造的深度融合,学生思想道德优良率提高至91%。
(五)主要创新点
本成果的核心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理念上:提出“浸润无痕,生长有力”的育人主张,强调教育过程的情境性、体验性与生成性;
二是在路径上:首创“融课-浸境-智教-践拓”四维协同模型,实现课程、文化、教学与实践的系统整合;
三是在技术上:数字化赋能沉浸式教学升级,依托创客空间与无人机技术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场域。通过技术赋能项目式学习,实现虚拟情境与真实探究的深度融合;借助线上共享空间搭建家校社沟通桥梁,优化资源互通效率;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捕捉学生思维亮点,将动态生成资源转化为教学支撑,以技术创新强化互动效能,为沉浸式教育提供数字化支撑。
四、效果与反思
沉浸式育人策略的实施,有效破解了五育割裂、资源分散等问题,显著提升了育人实效。学生方面,道德认知与行为达成率提升至89%,体质健康达标率由78%升至92%,劳动与社会服务参与率实现全覆盖,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近百项,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教师方面,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积极转变,项目设计、技术应用、跨学科教学能力明显增强。学校方面,育人生态持续优化,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德育品牌,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示范样本。
实践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不足、实践基地资源有限、教师开发沉浸式课程的压力较大;评价体系仍偏重传统学业成绩,对过程性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不足;教师对沉浸式策略的理解与操作能力仍需通过系统培训进一步提升。
面向未来,学校将重点从三方面持续改进:一是加强资源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拓展实践基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二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融入品德、实践、创新等维度,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综合方式;三是强化教师培训,开发针对性课程、组织专题工作坊、鼓励教学研究与反思,全面提升教师实施沉浸式育人的专业能力。
融课·浸境·智教·践拓四维路径,是学校在新时代推进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探索。通过系统构建沉浸式课程体系、文化生态、教学模式与实践场域,实现了“五育”在理念、载体与行动上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实践不仅为我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与典型经验。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开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