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策实在好,两清两改干劲高。房前屋后清干净,全家老小喜开笑!”初夏的黔东南州凯里市瓮港村,仫佬族山歌悠扬,青山环抱、碧水潺潺,青瓦白墙的仫佬族民居掩映在花海间,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瓮港村作为凯里市“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示范村,以党建引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三箭齐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成为黔东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过去杨安王家门口的牛圈是‘火药桶’,两家为占地产生隔阂十年,如今牛圈变村里面的停车坪,两家人还互送米酒。”瓮港村党支部书记杨通祥指着改造后的停车坪笑道。2025年,瓮港村创新“山歌调解法”,80岁老党员顾永秀牵头组建“银发山歌队”,将“两清两改”政策编成20余首仫佬族歌谣,走村串寨传唱。村民黎永刚参与创作的《改厕歌》《护溪谣》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2025年以来,山歌队累计调解纠纷23起,成功率达91.3%,杨安王与邻居从“扯皮十年”到“握手言和”,成为村中佳话。

党员潘义忠带头拆除自家违建羊圈,改造成网红观景台,带动全村清理乱搭乱建19处,硬化入户路2公里。村民田龙华边扫院子边笑言:“现在扫得干净能争‘文明户’牌子,谁还愿意当‘邋遢户’?”村党支部划分12个“党员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将政策春风化作乡音乡情,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从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以来,瓮港村完成户厕改造80余户,新建6处寨内小公厕,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渐提升,旱厕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共打造“微花园”“微菜园”30余个。森林覆盖率从65%提升至100% 。2025年“五一”假期,瓮港村接待游客200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万元,民宿入住率达95%。

瓮港村依托“村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模式,注册“下司瓮港”商标,打造“五黑”特色产业矩阵:流转土地100亩,种植黑米、黑土豆、黑花生、黑薯、黑玉米;开发“黑米小天锅酒”深加工产品,带动50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中药材基地种植板蓝根100亩。

凯里市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聚焦农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残垣断壁清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两清两改两治理一提升)重点工作任务,以点带面、试点推进、循序推动全市166个行政村农村“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凯里市和美乡村新画卷。让更多村庄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通讯员 阚夕芷田 王飞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