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
走进位于长沙县湘龙街道湘滨社区山水湾小区B区的潘正平老人家中,仿佛打开了一部用砖石书写的“立体史书”。从远古青砖到近代红砖,200余块形态各异、年代不同的砖块,将他家中的客厅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砖块博物馆”。7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潘老的家中,亲身感受了这份跨越千年的“厚重”收藏。

添砖加瓦:40年执着收集砖块
潘正平今年76岁,湘阴人,在长沙定居60年,退休前从事机械设计工作,他的收藏有点“另类”。从三十几岁起,他开始收集砖块,一做就是40年。
“最初就是觉得砖头很朴实,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砖头既是防御外敌的屏障,又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潘正平告诉记者,砖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对人类的贡献很大。
嵌在潘老客厅墙上的200余块砖,每一块都独一无二,是他踏遍长沙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赴他乡一块块寻觅、收集而来。它们大小不一,最重的达21.5公斤,最轻的仅有0.7公斤。记者看到,这些砖以时间为轴排列,不仅有元、明、清的青砖,还有远古的砖,但最多的还是现在的红砖。
“80%都是长沙的砖。”潘正平说,“你看这块青砖,长沙老城墙的基底或许就有它的身影。”
为了清晰地展现砖上的文字,潘老戴上老花镜,用画笔一丝不苟地描摹出每一块砖上的文字。他摩挲着砖面深浅不一的纹理,如同解读历史的“指纹”和文明的碎片。
潘正平对每块砖都如数家珍,不仅能准确指出每块砖的朝代、出土地点或用途,更能讲出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艺变迁。
“青砖曾是长沙建筑的绝对主力,它质地坚硬,耐腐蚀,但烧制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他拿起一块典型的青砖向记者解释。“后来,我国引进欧洲压砖机生产红砖,于是取材更方便、烧制更简易的红砖逐渐普及,以其经济实用的特点,最终取代了青砖的主流地位。”他指着另一块红砖解释道:“像这种用料少、易烧制的空心砖,砌墙能减轻承重,保温效果也好,民间应用就非常广。而那种特别密实沉重的‘骨片砖’,则主要用于建造低矮坚固的房屋或寺院的基座。”
他还告诉记者,1895年,当时长沙富商朱昌琳独资创办了湖南省最大的造砖公司,后来,长沙又陆续增加了多家造砖公司,长沙的城市建设发展加快。

抛砖引玉:让更多人了解长沙历史
潘正平收集的砖块上,常常模印或刻画着文字,这些文字是时代最直接的“心跳”。
“生民”“太平”“光明”“胜利”……这些简朴的词语,寄托着当时人民对丰衣足食、国家强盛、未来光明的朴素而热切的愿望。
在众多藏品中,一块来自台湾的红砖格外引人注目。潘正平深情地讲述:“这是一位台湾的朋友陈先生2003年特意寄来的,一共3块。”他告诉记者,当时陈先生来参观他的砖块藏品,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收藏。陈先生被潘正平这份执着打动,回到台湾后,他从一个朋友拆迁的祖屋取了3块砖,专门坐飞机送到潘正平手中。
“千里送红砖,礼轻情义重!这三块砖不仅代表我们的友谊,更象征着‘两岸一家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版图上,一块砖都不能少!”潘正平深情地说。
另一面墙上,几块印着“三八”“一中”字样的近代红砖,则映衬出长沙当时的建设热潮。
“那时候百废待兴,各单位都自力更生建办公楼、盖学校,自己动手烧砖。”潘老指着“三八”红砖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全国,这些砖就是由妇女同志亲手制作、搬运的,是那个火红年代‘男女都一样’精神的真实物证。”
潘正平凭着一腔热爱和非凡的毅力,从一块青砖起步,在斗室之间构筑起一条贯通古今的“砖石长廊”。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时,潘正平的回答朴实而真挚:“这事啊,开始也没谁要求我做,就是自己感兴趣。很多砖头就是在工地边、拆迁地捡来的宝贝。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了。”
“我收集它们,是觉得这些砖头承载着长沙的记忆,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看着它们,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份看似“无心插柳”的收藏,早已超越了个人爱好的范畴。潘老一边用手抚摸着墙上的藏品,一边向记者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这点努力,能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多一个了解长沙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窗口。每一块砖,都是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珍视。”
潘正平,这位真正的“砖”家,他所珍藏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砖块,更是为城市记忆、为文化传承“添”上的一块块坚实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