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训现场
日前,在涧西区天津路街道邻里中心二楼实训教室,李四辈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电路板,小心翼翼地用电烙铁划过元器件,瞬间焊点精准成型。
“新能源充电桩模块对精密度要求高,在部队里学到的知识和练出的耐心派上了用场。”李四辈说。
李四辈今年34岁,家住涧西区,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6月中旬,天津路街道在该区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以厂前一社区为试点,推出“零工驿站”项目。李四辈闻讯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班,学习新能源充电桩模块维修技术,计划学成后先到企业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再自己创业,经营一个新能源充电站。
据介绍,这一“零工驿站”依托辖区居民宋海宾的技能培训学校和新能源充电桩生产企业,由天津路街道与之合作开设技能培训班,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待他们学成之后,可择优进入宋海宾的企业就业。
“我们合作很多年了,目前主推新能源充电桩模块维修技能培训。”天津路街道社保所负责人刘辉介绍,街道与宋海宾之前合作时,培训项目还局限于烘焙、家政等传统领域,尽管几年下来已培训了3000多人,但就业岗位有限。而且,以前街道的就业中介平台最主要任务是向居民发布用工信息、提供技能培训,至于学员将来是否就业则不能保证。
“零工驿站”项目改变了这种情况,进阶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引导就业”的闭环模式。“李四辈学成后将进入宋海宾的企业工作,是‘零工驿站’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刘辉说,目前已有数十名厂前一社区居民和退役军人接受了新能源充电桩模块维修技能培训,未来他们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这个技能培训,主要针对退役军人。”宋海宾说,他曾是一名边防军人,退役后回乡创业,做了很多年校企培训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现在,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充电桩模块维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如今,“零工驿站”项目辐射效应已初步显现,在短短20多天里,接受居民咨询40余人次,开展2期培训班,首批促成3人就业。
刘辉表示,除了目前试点的厂前一社区外,街道还将在更多社区推广“零工驿站”,下一步计划开展更多新兴技能培训,同时联动更多企业共建“就业蓄水池”。(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硕 通讯员 陈芳良 文/图)